跳转至

四川盆地

地质背景

四川盆地的面积约26万余平方千米,占四川省面积的46%。四川盆地西依青藏高原和横断山脉,北近秦岭,与黄土高原相望,东接湘鄂西山地,南连云贵高原,盆地北缘米仓山,南缘大娄山,东缘巫山,西缘邛崃山,西北边缘龙门山,东北边缘大巴山,西南边缘大凉山,东南边缘相望于武陵山。

四周高,中间低,地势起伏小

沉积层序

  1. 晚三叠世早期川西地区沉积的马鞍塘组(垮洪洞组)和小塘子组统一归入须家河组一段。雷口坡组雷一采用两分,原雷一段划为雷二。

  2. 关于大隆组:四川盆地大隆组为一套硅质岩、硅质泥岩、硅质灰岩组合,具深水沉积特征,发育于川西北和川东北盆地边缘。作为长兴组同期异相产物,在此未予列出。

  3. 二叠系保持两分,暂不采用国际三分原则。
  4. 志留系回星哨组由上统调至中统。
  5. 奥陶系宝塔组由中统调至上统。
  6. 原寒武系中上统毛田组—茅坪组实际应用中难以划分,合并为洗象池组。
  7. 关于麦地坪组:四川盆地局部地区存在一套介于灯影组与筇竹寺组之间含小壳化石和硅磷组分的过渡地层,相当于梅树村阶,前人称麦地坪组。按岩性组合及分布分为三种类型:峨眉高桥-云岩型、资阳-混积型、陕南磨溪-灰岩型;遵循生产实用性和便于操作的原则对其处理如下:云岩型和灰岩型两类组合并入灯影组,作为灯影组顶部地层;资阳-混积型并入筇竹寺组,作为其底部的一套特殊岩层,暂称为筇竹寺组底部“硅磷段”。麦地坪组不予单独列出。
  8. 震旦系灯影组保持四分,但灯三段定义有变,单指灯二段沉积后米仓山上升运动形成的一套以碎屑岩为主的沉积物(兰灰色泥岩、黑色页岩和含砾砂岩),平面上可相变为含泥质白云岩。厚度0-60米不等,伽玛高值.
  9. 2001年全国地层委员会将中国新元古界三分为青白口系、南华系和震旦系,震旦系上下统分别对应灯影峡阶和陡山沱阶。

构造特质

四川盆地属扬子准地台四川台坳。古生代时相对隆起,缺乏泥盆系和石炭系。印支运动转换为大型拗陷,晚燕山运动,特别是喜马拉雅运动后发生褶皱隆起。 盆地的格局主要受北东—南西向及北西向两条构造线控制,构成了典型的菱形盆地,四川广元、四川雅安、四川叙永为菱形的四顶点,东西两边稍长,为380~430公里,南北两边略短,为310~330公里。以上菱形四顶点的连线与盆地内650~750米的等高线大体相当,盆地底部与边缘山地也以此为分界。 四川盆地在距今1.4亿年以前,还是内陆湖盆。至距今6.6千万年时,盆地边缘山地迅速隆升,长江中上游水系开始沟通。盆地内湖水东泻奠定了现今之地貌形态。 盆地边缘多低山和中山,山势陡峻,发源盆地边缘山地的河流大多为“V”型谷,岭谷高差都逾500~1 000米, 地表崎岖,故历史上就有“蜀道难,难于上青天”之说。山脊海拔大多在2000~3000米,西北部与西部可超过3000~4000米,如龙门山4984米,峨眉山3099米,小相岭4 791米。 地表广泛出露古生代及其以前的石灰岩,其次为板岩、片岩、结晶灰岩、石英岩、砂泥岩和砾岩,局部有花岗岩和玄武岩。石灰岩分布区可见石林、溶洞、暗河、槽谷等喀斯特地貌,盆地南缘兴文县素有“石林洞乡”之称(见兴文石林)。巫山十二峰和金佛山等名山主要也由石灰岩发育而成。由石灰岩、玄武岩、花岗岩等组成的峨眉山及由砂泥岩、砾岩组成的青城山,素有“峨眉天下秀”、“青城天下幽”之称,为中国著名游览胜地。盆地底部海拔多数在250~700米,地势东南倾,盆地内各河流均由边缘山地汇聚盆地底部的长江干流,形成向心状水系。地表为大面积的中生代紫红色砂岩与泥岩所覆盖,故称为“红层盆地” [6] ,是中国中生代陆相红层分布最集中地区。四川盆地为丘陵性盆地,底部以丘陵为主,次为低山和平原。

演化历史

海盆时期

四川盆地属扬子陆台一部分,称为四川陆台,属较稳定的地区,但仍经过两次大规模的海浸。第一次从5亿多年前的寒武纪开始,延续到3.7亿多年的志留纪,不断下陷成了海洋盆地,志留纪时发生加里东运动,除了西部的龙门山地槽继续下陷外,其余地区上升为陆。2.7亿年前的石炭纪末,发生范围更大的第二次海浸,盆地再次为海洋占据。二叠纪时海陆交替,形成重庆附近的南酮、松藻、天府等煤矿。二叠纪末,盆地西部岩浆喷出,峨眉山小金顶及清音阁一带的玄武岩就在这时生成。

湖盆时期

距今1.9亿年的三叠纪,“印支运动”使盆地边缘逐渐隆起成山,被海水淹没的地区逐渐上升成陆,由海盆转为湖盆。当时湖水几乎占据现今四川盆地的全境,称为“蜀湖”,从此结束了海浸的历史。在中生代漫长的1亿多年里,盆地气候温暖湿润,到处生长蕨类、苏铁和裸子植物,是又一个成煤期,永荣煤矿即在三叠纪和侏罗纪时形成。东起长寿、垫江,西到江油、邛崃,北抵大巴山麓,南到贵州赤水,还是天然气富集区。这一时期爬行动物恐龙称霸一时。1957年在合州发现的“合州马门溪龙”身长22米,高3.5米,是中国亚洲最大和最完整的恐龙化石。

陆盆时期

7000万年前的白垩纪末期,发生又一次强烈的地壳运动“燕山运动”。盆地四周山地继续隆起,同时产生不少大断层,如西部的龙门山大断层和东部的华莹山大断层,把盆地分为三部分。蜀湖缩小为仅有2万平方公里的蜀湖。封闭的盆地地形及急剧缩小的水面,使气候逐渐变得干热,沉积物由海相、海陆交替相变为陆相,大量风化、侵蚀、剥蚀的物质在盆地堆积了数千米厚,形成红色和紫红色的砂、泥、页岩。裸子植物不断衰退,恐龙灭绝了。内陆湖泊在干燥条件下,经强烈蒸发,浓度增大,盐分不断积累,形成盐湖,后来泥沙掩埋而保存于地层之中,经过漫长的地质作用形成岩层,自贡一带是著名的井盐产地。 2000多万年前的新第三纪,受喜马拉雅造山运动的影响。距今二、三百万年的第四纪,地壳再次发生构造运动。从而,四川盆地由内流盆地变为外流陆盆,由封闭的内流区变为外流区,由以堆积为主变为侵蚀为主,经历了海盆——湖盆——陆盆的沧桑之变。 第四纪是冰川广布的时代,盆地西北山地发育大量冰川。冰川消融后,大量沉积物由岷江、沱江等携带,堆积在西部的凹陷区,即以前的蜀湖之中,最终形成了成都平原。 四川盆地地貌丰富,平原7%,丘陵52%,低山41%。

资源赋存

四川盆地有煤、铁、天然气、石油、盐、芒硝、石膏、磷、硫、铝、金、铜、锰、石墨、汞等矿产资源,其中天然气、芒硝为全中国之冠,并有中国重要的锶矿。川东北是世界最大的天然气富集区之一,川中和南充等地盐岩矿储量很大。